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简介

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在四川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作物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创新利用”等3个省部级平台基础上进行建设,依托四川农业大学作物学、生物学等优势学科,围绕水稻、玉米、小麦三大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与国际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以建设国际化学术运行机制与环境为保障,以汇集资源和国际一流创新人才为重点,提高学科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为目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原创性研究。2016年11月9日,四川省教育厅受教育部科技司委托,组织专家对我校申报的“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进行了立项考察。2016年12月,教育部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获教育部批准建立。

实验室现有固定科研人员64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25人。有正高级职称43人,副高级职称15人,讲师1人,实验师5人。教师年龄结构合理,40岁以下21人,40-55岁之间30人,55岁以上13人,形成了以中青年为主体梯队的导师群体。

实验室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围绕作物基因资源引进和利用、重要农艺性状基因挖掘和利用、基因组学及重要功能基因克隆和机制、突破性新品种选育等四方面研究内容,在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作物中开展了符合国际标准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实验室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1项、中国作物学会2018年度创新团队奖1项;主编国内外论著3部;获批新品种56个;获批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74篇;培养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564名,为我国农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农业生产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实验室致力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审定、推广农作物新品种56个,实现了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逐步实现了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总体目标。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也加强组织了科研人员、学生参加和开展以“农业科技三下乡活动为代表的一系列社会实践、志愿和公益服务活动,广泛宣传作物新品种高产、优质、高效以及区域化适应特性,提高学生参与农业科学研究以及农业科技服务的意识,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通过整合依托单位仪器设备,拥有质谱仪、流式细胞分选系统、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子相互作用仪、液质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全自动核酸分析仪等大型仪器设备;拥有先进的稻米、小麦和玉米等品质、产量性状分析、抗性鉴定、各种光温水分肥料处理鉴定、生理特性分析的设备和设施;拥有在田间鉴定评价、种子生产、加工、质量分析检测等方面仪器完整。大型仪器设备共计300余台(套)累计1.5亿元,其中单价3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84台(套)。研究条件的规模化、先进性及综合性均位居国内外前列。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达成大型仪器和研究设施共享原则,共享仪器、设施和配套技术使用权。

 

实验室主任:王  强  教授

学术委员会主任:荣廷昭  教授

依托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实验室网址: https://xnzw.sicau.edu.cn/

联系电话:傅竞也  15680609719